中国社会救援力量在土耳其当地奋战多日 各方物资源源不断运抵受灾地区-时讯
(资料图)
央广网北京2月14日消息 此时此刻,来自中国的救援力量仍在土耳其地震灾区全力抢救生命。截至目前,中国救援队累计派出13个批次、206人次救援人员,共营救幸存者6人、搜寻出8名遇难者。中国香港救援队营救幸存者3人。蓝天救援队、曙光救援队、公羊救援队等中国社会救援力量也已在土耳其当地奋战多日,各方物资正源源不断运抵受灾地区。
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截至目前,中国救援队累计派出13个批次、206人次救援人员,共营救幸存者6人、搜寻出8名遇难者。中国香港救援队营救幸存者3人。
蓝天救援队、曙光救援队、公羊救援队等来自中国的社会救援力量也在昼夜奋战。目前,在土耳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蓝天救援队总计300名队员。在土耳其马拉蒂亚市的一处居民楼坍塌现场,蓝天救援队队员们已接续奋战多日。蓝天土耳其救援队总协调、合肥蓝天救援队队长苏琴介绍:“它是一栋宿舍楼,本来是六层楼建筑。当时,我们了解到大概13位失踪人员,在救援进展到第三天的时候,非常幸运在这里有一名幸存者,是一名孕妇。救援进展到第四天的时候,在这个救援现场营救出来两名幸存者。”
尽管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过,但中国救援力量一直没有放弃希望。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13日向媒体表示,12日行动小组满载救援物资前往克勒克汉地区,将防雨布、食用油、大米等物资发放至当地群众手中。在返回驻地途中,行动小组接到两则救援信息通报,队员们立刻调整安排,赶往现场。王刚说:“在废墟底下疑似发现热成像感应,随后我们就进入废墟,在废墟里面清理通道,在通道里仔细搜寻。后面发现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军方的热成像探测仪,探测出来的热源相对敏感,不是人体。为了确保准确,我们邀请了葡萄牙的一支救援队携带两只搜救犬到现场,也经过反复确认,没有反应,也没有生命体征,我们就撤出了第一现场,进入第二现场。在一个将近1500平方米的废墟上面,我们布置了5个声波探测仪,现场几百名救援人员在寒冷的深夜全部静音、鸦雀无声地等待声波探测仪的信号。经过一个多小时反复确认,没有声波探测的回应,我们随后再撤出第二个现场。返回驻地的时候已经是当地时间凌晨4:30,经过短暂休整,早上7:00我们就进入了今天的物资采购阶段。”
当下,物资与生活保障成为工作重点。2月11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国际人道救援行动小组从阿达纳省前往哈塔伊省克勒克汉县,同当地政府进行需求对接并与当地多位受灾群众沟通,了解到当地急需食物、帐篷、防雨布等生活物资,立刻采取行动。截至13日晚间,行动小组已发放了葵花籽油590桶、防雨布60卷。救援小组成员张秀子13日晚向记者介绍:“在这个县,现在跟庇护所相关的东西都非常缺乏,大多数人都住在车里,但是车辆非常有限,因为房屋没有办法在没有经过评估的情况下继续住进去,并且在冬天,非常冷,所以庇护所是最大的需求。我们在第一批采购物资时也是集中在了这个领域。我们问了很多渠道,后来还是在土耳其居住的中国人的渠道手里了解到,联系上了工厂,采购到了防雨布,也就是用来搭建帐篷的材料,规格是8米乘60米的防雨布一卷,我们一共采购了60卷。”
张秀子表示,按照每一户五到六个人计算,发放的六十卷防雨布可供600户家庭使用。目前,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国际人道救援行动小组也已经完成了第二批物资的采购,将在当地时间14日进行发放。张秀子说:“我们购买了1000袋大米,是五公斤一袋的规格。除了大米之外,我们在之前沟通了解到这个需求,在卫生用品上其实也比较大,所以我们今天也做了很多样的采购,其中包括香皂、婴幼儿用的湿巾、牙膏、牙刷等,都是以1000份的规格去采购的。因为整个流程非常长,完成物资采购已经到了下午四点钟,所以我们明天一大早凌晨会出发,前往克勒克汗县,再次进行物资发放。”
进行物资采买、调运并不是一件易事,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在共同努力。张秀子说,行动小组在前方也得到了志愿者、商会及土耳其当地民众的很多支持。“关于物资运输,现在基本上在市面上是租不到车的,但是不管是当地志愿者,这边的商会,还是很多土耳其本地人,他们都积极热心地帮我们联络各种各样的车辆。”她说。
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会长李木子13日向记者介绍,目前商会除了为当地的中资企业提供服务外,也在力所能及为从国内赶往土耳其进行救援的力量提供协助。李木子表示:“这边讲土耳其语,国内救援队来,最多只能讲中文和英文。首先(我们)组织了翻译,现在在现场进行服务的,估计至少有几十号人,实际上这些翻译不只是做翻译,他们同时做协调、后勤,做各方面工作;我们还提供比如车辆服务,他们这些从营地到现场的往返,也就轮班一样提供车辆服务;比如吃的东西,他们带的方便面实际上肯定是不够的,精力上也很难补充,我们就提供一些物资服务。另外,像我是跟中国救援队、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曙光救援队在一起工作,想办法去解决支持这些问题,体现我们的社会责任感。”